写技术博客是大部分程序员都很想坚持却又总是断断续续的一件事。大家愿意写技术博客是因为有很多好处,例如写博客有助于整理平常的思考、梳理一个复杂难懂的技术细节;同时也可以满足分享与传播的欲望,幸运的话还能提升自己的 impact。
为了能长久地坚持写博客,不让写博客成为一件麻烦事而丧失了写作的动力,需要做一定的工作来破除阻碍我们坚持写博客的障碍:
1. 排版规范化。排版规范化可以帮助我这种强迫症不必要纠结具体的格式,参考先进的排版规范会大大提高我们文章的可读性;
2. 选题系统化。技术博客说来说去也就是几种常见的内容类型,不同类型对应不同的场景与写作需求,需要我们花费不同的时间去完成。做一下简单的梳理帮助我们不必要苦恼内容的来源与分类;
行文时,请在中文与英文、中文与数字、英文与数字之间增加空格。例如:
一段文字中有超链接的部分,在超链接的前后使用空格。例如:
英文、数字前后接「中文全角标点符号」或「表示单位的角标符号」时,不需要加空格。例如:
对于有特殊用法的专有名词,如 4K、1080p、iOS 13 等,英文和数字之间是否空格以官方标准为准。 每段文字的开头不需要空两格(不需要首行缩进)。
中文内容引号请使用直角引号 「」,而不是弯引号“”。
注意,这一点并无对错,只是推荐与否。实际上,如果所在内容平台的全角弯引号比较美观的话,还是可以使用的。但是知乎的全角弯引号很丑,就不要在知乎用全角弯引号了。
省略号请使用「…… 」标准用法,正确输入方法是shift + 6。不要使用三个句号「。。。」,也不要使用三个英文句点「...」。
不要重复使用标点符号,尤其是在表达强烈情感的时候。例如:
一般情况下,一个中文句子中出现了英文部分,仍然使用中文标点,即全角符号。例如:
如果引用一段完整的英文句子,或是出现在专有名词中的标点,则不需要更改标点符号。例如:
专有名词使用正确的大小写。例如:
不要使用不地道的缩写。例如:
对不常见的缩写进行介绍。例如:
文字样式的使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但是过度使用则会造成排版混乱,因此建议大家正确、克制地为文字添加样式。例如,需要着重显示的部分请使用「加粗」功能,而不要使用「斜体」,更不要使用「加粗 + 斜体」的组合。
技术细节型。频率:每周 1~2次,15~30 分钟可以写完。
这种主题类型主要来自于日常工作,但是好像写这一类的人不多。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技术问题:如某个第三库更新,某个浏览器 bug,类似于面试八股文一样的某个技术细节问题。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技术细节都值得我们大书特书,我们应该判断问题的价值以及我们是否有可能后续还会遇到这个问题。
取名建议:其实这种类型更像是我们平常遇到问题会在 Google 中搜索的内容,如果你也擅长用Google的话,我想你就懂了奥秘。标题的前半部分是关键字,后半部分指名意图。
干货型。频率:每月 1~2 次,1~2 小时可以搞定。
通常来说,这一类型的文章都是作者一段时间对于某一个东西的总结,非常有收藏价值。故而,这种类型的文章会在 GitHub 或者聚合网站上比较受欢迎。所以,它也更容易传播。但是写起来的难度比较大,这依赖于你的使用经验。所以,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定的。我个人认为这类文章不过分强调技术,只是我们对某个或某类技术工具的使用心得。
取名建议:有一点标题党的感觉。
实践总结型。频率:每月 1~2 次,2+ 小时以上的时间。
这有可能是一系列的文章,而这一系列的文章一般是连续写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很大的书都是由这一类的文章衍生出来的。
这一类的文章更像是干货型和技术细节型的结合,面向特定领域的技术,也属于干货。对于这种类型的文章来说,更依赖于代码——读者需要依据代码一步步往下深入。所以在这一类型的文章中代码往往比较重要。
取名建议:听起来就很掉头发,需要很多时间来完成博文。(“干货型”虽然也需要时间,但这个时间是来自于我们日常工作的积累,可能写对应的博我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杂谈与鸡汤型。频率:每季度 1~2 次,少则几小时,动则上月。
简单地来说这一类文章基本上是没有技术的,都是一些以理论为主的概括。同时,写这一类文章的时候,也意料着可能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水平,写出来才会有人看。
取名建议:提问语句为主,引发思考。
为了能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你的观点,逻辑清晰、语句通顺是必须要做到的。同时,为了增加文章可读性,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024-01-03
N3A-209